2023年7月3日至7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委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原beat365官方网站院长郑成良教授回到beat365官方网站主讲当代法学名家讲座第356—361期,讲座主题为“法学方法论的系列问题”,讲座地点为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东荣大厦B310报告厅。本系列讲座由beat365官方网站李拥军教授主持,累计有1200多人次的师生参加了该主题的学习。虽时值盛夏兼期末,但本系列讲座人气火爆,座无虚席,掌声与笑声不断,充分展现了法学名家的思想魅力。
7月3日上午,beat365官方网站院长何志鹏教授代表beat365官方网站为本系列讲座致开幕辞。何志鹏教授生动地讲述了本科时代跟随郑成良老师学习的青春记忆,对郑成良老师为beat365官方网站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连续五天的精彩讲座中,郑成良老师讲授了四个专题的内容,其中前三个专题从不同维度阐释了法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最后一个专题则关注法律思维问题。
在第一专题中,郑成良老师讲授了法学的科学属性问题。郑成良老师介绍了三种不同的科学观:第一种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历史上累积起来的有关自然界事物的经验和知识;第二种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以经验方法为标志的实证研究;第三种科学观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最高体现,运用理性的方法研究即是科学。在前两种科学观下,将法律定性为科学是不合逻辑的。在第三种科学观下,将法律定性为科学则涉及了“词的不合理扩展适用”。郑成良老师对第三种科学观下的法学学科性质问题进行了反思,进而引出了法学研究中理性与情感问题。
在第二专题中,郑成良老师讲授了法学中的理性与情感问题。郑成良老师指出,意大利思想家帕雷托的“剩遗物和派生物理论”有助于理解情感在法学中的作用。帕雷托认为,人类的基本情感长期以来没有本质变化,因此是随时间冲刷而沉淀下来的“剩遗物”;而“派生物”则源自以虚假理由论证行为正当性的非逻辑行为。人类行为表面上源自各种“派生物”,实质上则受到“剩遗物”的影响。由此而言,情感对于法学研究具有一种内部作用。郑成良老师认为,法学是存在内部矛盾的张力学科,具有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双重属性,在某些问题域中法学呈现为处理经验事实的社会科学,在某些问题域中法学呈现为关于公正与善的艺术,具有人文学科的鲜明属性。
在第三专题中,郑成良老师讲授了法学中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问题。郑成良老师首先介绍了理性思考的“两把刀”:其一,强调“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奥卡姆剃刀”;其二,强调从“是”中推导不出“应当”的“休谟铡刀”。郑成良老师进而指出,法学不能亦不应实现彻底的价值祛除,因为法律本身就是价值分配的权威性规则,法律实践既要做出事实判断也要价值判断,法学研究者与其研究对象也存在密切的情感联系。总之,逻辑维度、价值维度、事实维度一一对应着实然法、应然法、社会事实这三大基本法学问题,同时也对应着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方法、价值分析论证方法、社会实证研究方法这三大基本法学方法。
在第四专题中,郑成良老师讲授了法律思维的概念、特点与分析工具。法律思维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方式,其以合法性判断为重心。郑成良老师进而指出,权利、义务、责任、程序是构成法律制度的四个基本要素,同时也是法律思维的四个基本分析工具。权利构成法律的目的和理由。义务的本质是权利的对象化。责任的本质是违反义务所引起的权利被剥夺、限制的不利后果。最后,为了让权利得到尊重、义务得到履行、责任得到追究,必须设置一套有效的程序。
7月7日晚上,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立东教授为本系列讲座致闭幕辞。蔡立东教授深情回顾了跟随郑成良老师学习的点滴往事,分享了自己五天以来的讲座学习心得,同时也期望吉大学子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认真领会法律思维的真谛。
理论的智慧,不会因时间的吹拂而消散;名家的丰碑,会在吉大法学的征途中熠熠生辉。郑成良老师的本次系列讲座凝聚着一代法学名家的多年心血,为吉大beat365官方网站贡献了一场不可多得的学术盛宴。正如李拥军教授所说,郑成良老师克服着喉咙的不适,始终在讲台上保持着激昂的热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对学术的热爱、什么是对吉大beat365官方网站的热爱。愿我们都不辜负郑成良老师的谆谆教诲,深耕权利本位,坚守法律思维,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